
治療理念
.jpg)
孩子情緒問題,很多時與家庭有關。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重要場境,孩子出情緒行為問題,除了探討孩子的個人限制,亦要去問,孩子在家吸收了甚麼氣氛?即使觸發點是外界壓力,如學業壓力,人際衝突,那家庭為甚麼無法協助孩子盛載外界壓力,或者成為孩子安穩的避風港?
以家庭關係去理解及介入孩子問題,不是要怪責父母,而是很多時家庭中受傷的不止是孩子。
父母焦慮、受生活壓逼、或夫妻關係潛藏矛盾,都會造成家庭氣氛不和睦。大人受傷但可以忍耐。孩子的不安頓卻每每化成行為問題,叫人不得不正視。
即使孩子有其自身限制,如特殊教育需要,也應先處理底層情緒漩渦,個人訓練才可以發揮效果。
處理家庭,不僅療癒成人間的關係,也讓孩子放下對家庭的擔心。孩子安頓,才有空間面對成長的挑戰,無顧慮地發展自己。
一些青少年及成人不想自己的治療牽涉父母。這時候,治療方向會着重與當事人探索家庭互動如何無形地塑造了自己的情緒回應模式,而該模式如何展現在的人際關係,造成種種枷鎖,摸索出需要修整的方向。
人是要邁向獨立。
無論出身背景或自身能力,每個人終歸是要邁向獨立。獨立不是單純指找到工作,養活自己,而是能就自己的行為判斷負起責任,情感上自給自足,可以追求關係及生活目標。
真正的獨立是一個自我完滿的過程。
現代社會提倡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母親受其照顧者角色束縛,重視孩子,忽略自己,更忘記灌溉其他關係。母子之間過份親近,孩子從互動模式體驗到媽媽隨時出手幫忙、媽媽隨傳隨到、媽媽比我着急,雙方界線不清,孩子也會造成依賴、自卑焦慮或者驕縱、肆無忌憚的性格,更別說獨立。
這個現象,不是靠改變管教手法就可以改善。母子間的情感牽連,或是母親對孩子的焦慮,有三個可能的深層原因:
1)社會文化假設孩子的照顧由母親主理,孩子的問題通常追究媽媽身上,媽媽為孩子問題感到焦慮自責。某些媽媽甚至放棄自我追求,將個人追求寄託於母親一職身上。
2)母親與自己父母的親子關係上留有遺憾,投射在現時的親子關係中補償
3)夫婦不和,情感連結流向孩子
要解開家人之間的情感牽絆,大人要先放下情感枷鎖,才可以與孩子重新建立界線,歸還任務給當事人,逐漸提升其獨立性。而當家人之間建立健康的界線,情緒的汙泥便不會隨便傾倒,大家便可以好好相處。
系統互補: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從家庭角度理解孩子問題,不是單單為了介入家庭的矛盾,而是當明白到家庭的困難,其他系統,包括學校及社區可以怎樣與家庭互補。
學校作為孩子另一成長地方,可以怎樣替補家庭的不足,訓練孩子獨立,甚或要求孩子學習為自己行為負責?社福機構又可以提供甚麼資源讓孩子發展?
心理治療難以直接改變當事人生活的場境,然而,若能與孩子相關的系統合作,大家以 同一角度理解孩子問題,介入成效會相得益彰。